溫湯發糕是明月山風景區歷史悠久的特殊糕點食品。因風味獨特,制作精美,又是“福高”的諧音,象征吉利,因而成為當地節日禮品之一。發糕制作工藝獨特,加上黑芝麻與豬油香味碰撞,聞之鮮香撲鼻、食之甜而不膩、糯而不粘。其最大的特色是在制作過程中加入適量糯米酒酒糟(俗稱“老料”)發酵而成,營養豐富,養胃能手。尤其適合老年人、兒童食用。溫湯發糕還是宜春袁州“陪果酒”的三寶,俗稱“三點水”。是招待最上等賓客的必需品。
明月山區人文歷史源遠流長,飲食文化博大精深。溫湯發糕是明月山溫泉風景名勝區最負盛名的傳統特產之一。制作工藝獨特,配料考究,風味獨特并且制作精美。在很早以前,因“發糕”為“福高”的諧音,寓“年年發、步步高”吉祥之意,成為當地老百姓喜宴席上的必備品。據《宜春史》記載:溫湯發糕的制作始于宋代,具有悠久的歷史,每逢婚嫁、壽酒、滿月等宴席,就會邀請鄉下廚子提前做好發糕,用作點心和回禮,或饋贈親友,成特有風情。因發糕制作流程繁瑣,制作成本高,在宜春市場流失了長達15年之久,現古法新制重新推向市場。
南宋成恭夏皇后,袁州溫湯夏家坊人,少時家貧,汲水伐薪于山林以為生。一日甚怠,解休之間,忽聞耳有余音,細聆之,“米需配黑沙,鳳冠霞帔加”。及醒,不見一人。不日,帝遍訪佳人,一內侍至明月山,見夏氏媚眼含羞合,丹唇逐笑開。榮曜秋菊,華茂春松,欲以姿納宮中。然寒舍無他物款貴客,唯以江米胡麻和溫泉水,成式食之,內侍甚慰,遂入宮,初以為憲圣太后閣中侍御,即位,進賢妃,乾道二年,奉上皇命,立為皇后。憶及笄之年,彼時所言,正印此時。后人皆稱奇,故謂之溫湯發糕。
溫湯發糕選用上等黑芝麻,浸數天后,用水漂清,磨成粉末,按比例加面粉、豬油、白糖、酒糟、富硒水調制,經發酵后蒸熟。為顯示喜宴的喜慶氣氛,人們還用六角茴香沾上紅色或綠色食用顏料在蒸熟的發糕上印滿圖案。
制作溫湯發糕的工序頗為復雜,從原料到成品需經水浸、淋洗、清炒、磨粉、脫水、混和攪拌、灌籠、發酵、汽蒸等10余道工序。傳統手工做法先要將黑芝麻用水漂清,通過柴火灶炒八成熟,磨成細粉狀。將磨好的黑芝麻粉拌入少量豬油、白糖攪拌。一層一層放入發酵好的面粉中,將和好的面粉放入蒸籠,文火加熱發酵。其間每隔7-8分鐘調換蒸籠的順序,把最上面的調換到最下面,如此反復,直到用手觸摸籠壁感到溫熱,再停止加溫。這時發糕并不能出鍋,待半籠發至滿籠,則可取一些小竹棒均勻插在每一個蒸籠的內壁,大約每籠四五根。最后才用旺火蒸熟。蒸好后講究一點的上面還涂上一層茶油。成品發糕色彩鮮艷,香味誘人。